白酒慌了?万亿帝国为何接不住Z世代的酒杯?
来源:财经第酒区
2024年的白酒行业,呈现冰火两重天格局。
茅台、五粮液等龙头维持15%以上的营收增速,而酒鬼酒、舍得等二三线品牌净利润骤降40%以上。
资本市场同步遇冷,白酒板块自2023年11月累计下跌12%,市场预期转向悲观。
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白酒金融属性与消费价值的割裂。
过去十年,白酒企业通过经销商压货构建的库存传导机制,在2024年遭遇系统性反噬,行业库存达1527亿元,六成经销商滞销,四成产品价格倒挂。区域酒企首当其冲,其不足30%的价差空间在价格战中消弭,陷入亏损螺旋。
面对行业变局,头部酒企实施“控量保价”维持体面,茅台取消大箱批文,五粮液试点终端直配,稳固价格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新生代消费驱动新酒饮市场规模突破4000亿,正以场景创新重塑行业价值,或成结构性破局关键。
文 | 思未
从“权力规训”到“悦己社交”
若将白酒比作成人世界的入场券,Z世代显然拒绝为其附加的社交税赋买单。财经第酒区
里斯咨询调研显示,35岁以下群体中62%认为传统白酒存在“辛辣刺激”的饮用障碍,51%抵触酒桌文化中的权力规训。Z世代将饮酒行为重新定义为“悦己型轻社交”,其消费场景从商务宴请向朋友聚会、露营小酌等多元化场景迁移,追求“微醺社交”的松弛感而非仪式感。
这种消费理念的转变催生了产品端的结构性调整:泸州老窖38度国窖1573销售占比提升至50%,茅台集团推出45度焕新版试水年轻客群,五粮液则研发高低度勾调技术降低品鉴门槛。
然而,即便将酒精度降至40度以下,白酒仍难以与果酒、气泡酒争夺年轻人的味蕾。盒马“清香壹号”与奥乐齐“浓香型纯粮白酒”以39.9元价格带切入市场,揭示出基酒品类“性价比优先”的竞争本质。
更深的割裂在于文化语境,白酒品牌惯用的帝王将相叙事、浑厚男中音广告、大红大紫包装,与年轻世代追求的极简主义、平等对话等审美价值观形成显著错位。
文化叙事的代际隔阂与突围尝试
为打破文化隔阂,白酒企业将跨界联名视为年轻化的捷径。
更深层的挑战来自文化语境的不兼容,传统白酒品牌惯用的帝王将相叙事、厚重声线广告及传统色彩美学,与年轻群体追求的简约化、去中心化审美存在显著偏差。
为打破文化壁垒,行业掀起跨界联名热潮。
泸州老窖跨界覆盖香水、汉服等多元品类,茅台凭借酱香拿铁创下单日542万杯销售记录,五粮液与永璞咖啡共建“五两一咖”体验空间,均试图以高频消费场景渗透年轻群体。
然而流量狂欢背后,隐忧渐显,联名产品往往沦为“一次性社交货币”,难以转化为品牌忠诚度,品牌价值沉淀效果存疑。
茅台冰淇淋年销千万杯,但消费者记住的是猎奇口感而非茅台文化;泸州老窖与茶百道联名的“醉步上道”,最终只是奶茶菜单上的短暂注脚。究其根本,当白酒以“配料”身份依附于其他品类时,其核心价值反而被稀释。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联名策略未能触及年轻化本质。
里斯咨询数据显示,年轻人酒饮市场中,白酒仅以31.8%的渗透率位列第四,落后于啤酒、果酒和鸡尾酒。若仅靠话题营销制造短期热度,而无产品创新与场景深耕,白酒或将困于“破圈、遗忘、再破圈”的循环。
从“风味同频”到“文化升维”
真正的年轻化转型,是一场从产品到文化的系统性变革。
一是,风味革命需超越简单的降度,五粮液“五步品酒法”实现用户自定义勾调,茅台探索“酒餐茶搭配体系”重构饮用场景。借鉴预调酒成功经验,开发适配调制饮用的基酒产品或是可行方向。
二是,文化叙事则需重构话语体系,五粮液将品酒提炼“五感品鉴”美学体系,茅台通过电商直播打造“云品鉴”场景,均试图以现代语言解构传统,更有部分企业尝试VR技术打造沉浸式酿酒体验,均是文化现代性转化的有益探索。
三是,渠道生态的革新同样关键,抖音和小红书已成为年轻消费者获取酒类信息的核心阵地,白酒线上销售增速达77.7%,但线上化率仅11.9%,远低于消费品平均水平。如何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复购,并避免价格体系崩坏,将成为渠道革新的关键课题。
这场转型本质是消费主权时代的适应性进化,要求企业从生产导向转向用户价值创造。
能否在保持品类特质与满足新需求间找到平衡点,将决定白酒行业在代际更替中的最终站位。
白酒行业的焦虑,是存量市场与增量需求的错位。当“85前”群体因健康意识收缩消费,年轻人却以4000亿元市场规模成为新变量,这场代际交替注定伴随阵痛。
但危机中亦藏转机,三四线城市逆势增长的低度泸州老窖、区域市场崛起的宴席酱酒,证明下沉市场与细分场景仍有潜力。而元宇宙酒币、NFT数字藏品等创新,则提示白酒或许能以科技重塑价值表达。
从本质来看,白酒从未真正“不香”,只是香气需要新的载体。当年轻人以特调鸡尾酒重新接纳它,以短视频种草重新理解它,以文化体验重新定义它,这场古老饮品与现代消费的对话,或许才刚刚开始。
对于传统酒企,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在坚守品质的同时,学会用年轻人的语言讲述新故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