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资讯 / 胡海泉的基金,被监管点名了

胡海泉的基金,被监管点名了

3838资料
3838资料管理员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胡海泉的基金,被监管点名了

  趋于严格的监管,才会给市场更好的环境

  作者 | 王涛  编辑 | 吾人

  来源 | 融中财经

  知名歌手、“羽泉”组合中的胡海泉,旗下私募基金又被证监会点名了!

  近期,北京证监局对4家私募机构发出警示函,这些机构存在多项违规行为,包括未能勤勉尽责地管理运用私募基金财产,以及未对投资者的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进行有效评估。其中,北京海纳百泉投资与乾祥海泉投资均属于知名艺人胡海泉旗下的私募基金公司。

  北京证监局指出,乾祥海泉投资在管理私募基金财产时,未能充分履行诚实信用和谨慎勤勉的义务。而海纳百泉投资则存在两项违规行为:其一,在管理私募基金财产过程中,未能恪守诚实信用和谨慎勤勉的原则;其二,在基金募集阶段,未对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及风险承担能力进行评估。

  4月24日下午,海泉基金通过微博发布声明回应称,此次被警示的相关问题早在2017年之前,就已经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完成了自查自纠,并顺利通过验收。声明还指出,这些行为并未对任何投资者造成损失,目前基金运营状况良好,处于健康稳定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胡海泉旗下私募基金首次受到处罚。早在2023年7月,北京证监局就曾对海纳百泉基金发出过警示函,原因是该公司在管理运用私募基金财产时,未能充分履行诚实信用和谨慎勤勉的义务。

  胡海泉的私募基金梅开二度被二次点名,侧面证明当下监管单位的严格力度。同时,其他涉及私募股权基金的明星们,其投资事业也并不顺利。明星们败退VC圈的一幕似乎又要上演。

  胡海泉做私募

  前半生辉煌,后半生遇坎

  2014年,《财富》中文版发布的“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单中,胡海泉作为投资人首次上榜,他的投资人身份也因此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胡海泉的投资生涯始于2013年。那一年,他进入北京大学进修EMBA课程,与众多商业精英成为同班同学,借此机会拓展了自己的资源和人脉网络。

  就在同一年,胡海泉创立了海泉基金,正式踏入投资领域。凭借其明星光环的加持,海泉基金在起步阶段发展得相当顺利。

  最初推出的三只基金各有侧重:其中一只基金专注于种子期和天使轮的早期项目投资;另外两只基金则主要投资于A轮及VC阶段的项目,覆盖了智能硬件、医疗器械、环保以及泛娱乐等多个领域。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成立不到3年的时间里,海泉基金的管理资金规模已经达到了13亿元人民币。在其投资的30多个项目中,有70%获得了后续融资。凭借这样的出色成绩以及明星效应,海泉基金在业界备受瞩目。

  胡海泉所投资的项目中,不乏一些知名案例,例如睿米科技、太火鸟、铜师傅、拓牛、音乐餐厅“胡桃里”以及手术机器人“Remebot”等。

  2015年是胡海泉投资事业的丰收之年。6月,他创办了北京海纳百泉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海泉基金),并担任公司董事长。海泉基金是一家享受国家政府性产业引导基金支持的创投基金,并发起设立了北京海纳百泉甲号股权投资中心。

  11月,海泉基金与老鹰基金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产业基金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此外,海泉基金还与中美波士顿创新中心(CUBIC)及其旗下米天创投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发起“海创基金”,旨在助力海外优秀创业团队的发展。

  12月,海泉基金与中科招商达成战略合作,希望通过跨界合作,实现金融资本与影视产业的良性对接,推动影视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4月,胡海泉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的基金从业资格考试成绩,科目一和科目二分别取得了76分和67分,顺利通过了基金从业资格证考试。

  回顾当时的市场环境,国内的PEVC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胡海泉抓住了时代的机遇,乘势而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海泉基金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自2022年起,其关联公司多次卷入法律纠纷和监管风波。2022年2月,胡海泉从海纳百泉基金的股东名单中退出,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备案信息显示,他仍通过股权穿透掌握着实际控制权。工商登记信息与监管备案信息的不一致,引发了外界对其合规性的质疑。

  2023年6月,北京证监局首次向海纳百泉基金发出警示函,指出该公司存在未履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义务、未尽到勤勉尽责等责任的问题。

  此外,海纳百泉基金曾在2022年12月被北京金融法院强制执行2115万元。尽管胡海泉声称自己已退出股东行列,但外界对其实际控制权和责任归属的质疑仍在持续升温。

  值得一提的是,中科海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由中科招商与海泉投资基金于2016年共同出资成立的,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中科招商出资510万元,占比51%;北京海纳百泉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资400万元,占比40%。当时,这一合作被看作是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与明星转型投资人的强强联合。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6年后中科招商自身也面临困境。2022年,“中科招商2.1亿股权遭5折拍卖”的消息曾登上热搜。

  自2015年以来,中科招商及其子公司因违规行为共被监管部门处理过13次。中科招商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单祥双和倪如宝也深陷债务危机:

  倪如宝共收到56张限制消费令,17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单祥双则被列为被执行人3次,目前被执行的总金额接近1亿元,且收到1张限制消费令。

  在自身面临争议的同时,合作伙伴也陷入困境,这使得胡海泉的私募基金在当时引发了行业内的广泛讨论。

  总体来看,胡海泉在早期成功搭上了中国VC/PE基金快速发展的顺风车。然而,近年来,他却不断陷入各种争议和负面事件。此次再次被监管部门点名,难免让人对其作为明星VC的专业性和可靠性产生质疑。

  明星做VC,正屡屡受挫

  在私募股权市场蓬勃发展的十年前,明星跨界进入创投圈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然而,经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后,评判明星投资业绩的“试金石”也逐渐显现。

  不可否认地是,早期的明星投资者确实抓住了投资的机遇。2015年之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推动下,人民币基金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无论是在资金募集还是运作管理方面都日益成熟。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明星利用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纷纷成立自己的基金公司。他们凭借自身的资源和影响力,打造以自己为核心的IP,在投资初期吸引了大量关注。被誉为“明星VC第一人”的任泉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Star VC对外宣布成立的第一天,就收到了上千封项目介绍书。”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行业的变迁和风险的增加,明星们的投资之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如今,投资的主线已经转向科技领域,这意味着投资者需要对硬科技项目进行投资,并对相关行业和产业有深入的研究和认知。这对于擅长利用自身资源驱动的明星VC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此外,经过8到9年的发展,明星创立的私募股权基金如今已经到了退出的关键阶段。但从整体市场环境来看,消费文化类企业的IPO节奏正在逐渐收紧。上市难度增加的同时,也很难找到接盘的基金。一方面,企业可能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回购;另一方面,股权转让也不容易找到合适的下家,因此,实现顺利退出并非易事。

  遭遇挫折的明星并非只有胡海泉。去年,“AngelBaby”杨颖旗下的私募基金注销事件曾冲上热搜榜。在此之前,杨颖旗下的AB Capital最近一笔投资事件发生在2020年,当时AB Capital与九合集团共同参与了智能商业平台及企业数据服务商智能投管云的B轮融资。然而,3年过去,AB Capital再也没有进行新的投资动作。

  除了杨颖之外,黄渤、黄晓明、任泉等明星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

  2014年,著名演员李冰冰、黄晓明、任泉共同创立了Star VC,随后黄渤、章子怡也相继加入,成为该基金的合伙人。Star VC的投资范围广泛,涵盖了电子商务、汽车交通、人工智能、文娱传媒、企业服务、医疗健康、金融、硬件等多个热门行业。据不完全统计,Star VC已经投资了超过60个项目。

  然而,早在2020年,除了任泉之外,Star VC的原股东黄渤、李冰冰、黄晓明、章子怡等人就已经陆续退出。黄晓明在退出后,将个人精力主要放在了自己创办的明嘉资本上,并负责相关的投资事务。2016年,明嘉资本曾经风头正劲,频繁进行投资。但在此之后,明嘉资本逐渐沉寂。从2018年至今的5年时间里,明嘉资本仅有一次投资记录,发生在2021年。

  与此同时,由任泉等人投资的九州建元,今年以来却因涉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案件”“股权冻结”等负面事件而频繁登上热搜。过去经常以投资人身份接受媒体采访的任泉,对于这些事件并未作出任何回应。公司方面则声明称“任泉仅为财务投资人,不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这成为了对任泉相关事件的唯一回应。

  资本市场的变幻莫测,让每一个参与者都必须谨慎行事,即使是明星也不例外。

  这里再列举一些比较火且很有意思的明星投资失败案例。

  李亚鹏曾表示:“我喜欢做生意,但似乎总是亏钱。网络上有传言称我说过‘愿意下跪’,但我已经对此进行了辟谣。”

  刘涛也曾分享自己的经历:“我和我的丈夫都热衷于投资。我曾投资乐视,损失了6000万元。而我的丈夫因投资欠下4亿多元债务,后来又有传言称他欠下12亿债务,我和我的丈夫都已出面辟谣。”

  监管环境趋严

  胡海泉再次被点名,也从侧面表明现在趋于严格的监管环境。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金融机构共收到1740张罚单,相较于去年同期减少了45.13%。在罚金方面,金融机构合计被罚没金额达到6.26亿元,同比略有增长,增幅为3.64%。

  在这些罚单中,私募机构共收到50张。中国基金业协会(中基协)的公示信息显示,截至4月24日,今年已有427家私募机构完成注销登记。具体来看,其中“主动注销”的私募管理人有167家,“依公告注销”的私募管理人仅有1家,“协会注销”的私募管理人数量为239家,“12个月无在管产品而注销”的私募管理人则有20家。

  近日,上海证监局发布了一项专项检查通知,正式开启了对辖区内部分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监管核查工作。本次检查的相关要求及其他重要信息,将通过上海证监局的官方工作邮箱统一向被检查机构定向发送。收到检查通知书的私募基金管理人,需要严格按照邮件中的具体要求进行准备。

  此外,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有关于富豪犯事被立案调查的消息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自商丘的前首富张剑、62岁和女儿齐登富豪榜的许江南、中国最年轻亿万富豪王泽龙……凡此种种,还有很多。随着翻车的富豪越来越多,市场有人戏称,2024年是富豪们的“翻车年”。

  根据数据,2024年内已有多家上市公司董事长等高管被采取留置措施。据不完全统计,下半年已有9家上市公司高管被采取留置措施。

  凡此种种,都在证明监管正愈发严格,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私募基金以及其他金融机构。

  在资本市场的天平上,每一分重量都与公平和正义息息相关。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资本市场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平台,其健康稳定运行对经济整体的重要性愈发显著。然而,近年来财务造假、信息披露不实、内幕交易等乱象层出不穷,严重侵蚀了市场的诚信基础。在此背景下,监管机构逐步加强法规力度,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一场旨在净化市场环境的监管风暴正在悄然展开。

  2024年初,随着新证券法的深入实施以及监管科技的广泛应用,监管机构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市场中的违规行为。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一张严密的监管网络正在悄然铺开。首当其冲的是一批长期“带病运行”的上市公司,它们或因财务信息严重失真,或因恶意操纵市场,触碰了监管红线。

  此轮严格监管不仅对上市公司产生了直接冲击,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对整个资本市场生态的重塑。它推动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升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真实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此外,严格的退市机制为优质企业腾出了发展空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每一笔罚款、每一次退市决定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关于贪婪与理智、违规与合规的深刻故事。这些案例都在警示所有市场参与者:无论曾经多么辉煌,一旦触碰法律底线,必将付出沉重代价。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